公元483年,大业平治八年,七月,皇帝吴欢任命了新的中书省,尚书省丞相。
越国公林启(421-486),从五军都督府调入尚书省丞相。
中书省丞相由李俊担任,李俊(422-492),关中李家,在皇帝吴欢还没登基之前就已经站队了。文帝登基后,一直在关中担任文官,直到现在被调入洛阳。
如此一来,在洛阳毫无根基的李俊就只能抱着皇帝的大腿了。
而五军都督府都督则是由景王吴秀担任,吴秀,业文帝的三子,其生母崔氏,难产而死,后由皇后周媛抚养,生卒年460-516,时年二十四岁。
前朝的事情,大致如此,现在我们就要把目光放到皇帝吴欢的后宫了。
其实,吴欢的后宫比起他老爹和爷爷,乱得不止一点。
原因很简单,吴欢娶了太多世家女了,这些人背后都有权有势的,并且为了平衡各方,皇帝经常雨露均沾,主要是高门大姓,都不会被亏待。
除了皇后,还破天荒的封了八个贵妃,二十个妃子,以下太低级就不说了。
而在也导致了皇后周媛并不能像前面的宋皇后和张皇后一样,压制后宫。
人家宋皇后和太祖皇帝风里来雨里去的,伉俪情深,再加上宋家父子(宋得之,宋寖)强势,权威可不是一般的大。
而太宗的皇后张毓虽然差了一点,但张家外戚同样是占据朝堂,有一席之地,再加上太宗时期,皇帝有意打压世家,扶持外戚,张毓又给他生了几个孩子,同样在后宫说一不二。
至于文帝的皇后周媛,不必理会,懂得都懂。
所以面对这些贵妃和妃子,周媛也是有心无力,她和背后的周家根本没有一家独大的机会和实力,就算是想整那几个妃子,还要顾及她们背后的家族。
就连她的父亲周年都说过,不要乱得罪人,给他在外面树敌。
毕竟文帝的朝堂制衡玩得很六,稍不注意就要栽跟头。
而文帝的子嗣也是比较多的,一生有三十五子,二十一女;活到成年的有皇子二十九,有公主十八。
而皇后周媛,育有皇子两人,公主一人,可惜的是小儿子夭亡,活到成年的就只有一子一女。
其子吴鼎(458.7.24至493.9.17),为文帝嫡长子。
文帝第二子为吴骁(460.1.28-8.22)。
文帝第三子为吴秀,公元460年九月初八,吴秀生母,苡贵妃崔氏难产,生下孩子后三天就去了,皇帝悲痛之下,追封为苡皇贵妃。
因为她背后是清河崔氏!
而也是因为皇后周媛痛失爱子,为了让她走出来,皇帝就把吴秀交给了皇后抚养。
正因如此,吴鼎和吴秀从小关系极好。
而皇后有了两个儿子后,就相当于背后除了关中周氏,还有清河崔氏!于是自然壮大了起来,可是她却还有一个对手,来自于江南大族的王氏,而这个王氏和琅琊王氏是一个家族的。
王贵妃,为吴欢生下了四子吴诞(460年十一月生人),六子吴纹(462年八月生人),十二子吴坚(467年生人)。
除了背靠琅琊王氏外,王贵妃背后还有一尊大人物——皇太后,张毓!
要知道,张毓可是从407年活到了480年啊!
从文帝登基以来,整整二十二年,后宫的实际一把手是张毓皇太后!
而张毓为什么和周皇后不对付呢?因为张家人去了琅琊王氏的女子,已经联姻,并且成为了政治同盟。
而这些年来,丞相的位置一直都是周年霸占,导致皇太后张家的几个弟弟都郁郁不得志。
更重要的是张毓的几个兄弟里面,有真才实干的逐渐凋零,最后一位厉害点的兄弟张朋,也死在了469年,也就是大业击败北方鲜卑和柔然的那一年。
从那以后,张家彻底废了,为了保障自己以及背后家族的利益,张毓自然是要拉拢同盟,压制周家势力。
皇帝吴欢看得明白,但这样的局势很符合他的制衡,让后宫不至于是周媛一家独大,毕竟皇后太过于强势,并且背靠强大家族,那后宫和前朝八成不安宁。
而随着时间推移,诸多皇子渐渐长大,公元471年,皇帝吴欢立皇长子吴鼎为皇太子,吴鼎时年14。
而皇太子的地位是否稳固呢?
答案是不。
正常情况下,一个太子要地位稳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你需要身体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是你活不过你爹,那不就炸了?(参考朱元璋太子朱标)。
第二,你需要有自己的班底,并且在朝堂上有一定的话语权。
第三,皇帝信任你,全心全意想让你成为下一位皇帝。
而这三点,吴鼎就占了半点。
吴鼎身体并不好,从小就是体弱多病,甚至有好几次病危。
至于班底,文帝在位的前二十八年里,基本上是自己下场和世家,外戚,武勋,皇亲国戚掰手腕的,这些势力他自己都没有弄清楚,所以根本就没有给吴鼎培养班底的机会。
毕竟文帝一朝内部比较复杂,比不得吴立炎和吴承宗时期
而吴鼎除了体弱多病之外,人还比较内向,沉默寡言,甚至有些文弱。皇帝一开始并不想立他为太子,只不过朝堂和后宫一直在给压力,于是不得不先扶他上位。
所以皇帝对太子的支持度并不大。
那个时候除了吴鼎,其他的孩子都还小,并没有看得出来谁有能力。
而直到武勋力量被打废,皇帝吴欢让自己的儿子景王吴秀担任全国军政一把手开始,局面就变幻了。
一方面是国内势力已经被文帝搞得差不多了,一方面也是吴欢年纪大了,所以觉得太子吴鼎也需要开始历练了。
于是伴随着吴秀担任五军都督府都督开始,同年九月份,调清河崔氏的崔天祥入中书省侍郎。
次年(484年)二月份,撤职李俊,扶崔天祥为中书省丞相。
崔天祥(436-500),清河崔氏,其一母同胞的姐姐是景王吴秀的母亲,妥妥的景王党,但景王是忠心于太子的,所以崔天祥也能算是太子党,皇后的后台之一。
因为从小被周媛带大,而且待遇和照顾都挺好,再加上和太子吴鼎同吃同住多年,景王吴秀,那可是妥妥的太子党!
前脚刚刚让景王掌控军权,后脚就让崔天祥入中书省当丞相。
与此同时,还调遣关中周家的两位老臣入中书省,协助崔天祥,辅佐皇太子。
而另一边,出于琅琊王氏的三个皇子,肖王吴诞,云王吴纹,宏王吴坚,都已成年,背后同样有强大的靠山。
首先就是琅琊王氏代表的江东家族,除此之外,皇帝吴欢对于吴诞也是很喜爱的,曾经好几次在公开场合称:“此子类我。”
也不怪吴欢这样说,毕竟比起吴鼎,吴诞本人不仅从小阳光开朗,知道讨吴欢开心,长大了也是文质彬彬,温文儒雅,君子六艺样样精通,为人大方,广交群臣。
不是说皇帝了,就算是你自己恐怕都会更加喜爱吴诞这样的孩子。
皇帝宠爱加上背靠琅琊王氏,吴诞在朝堂上也是很不简单,在482年的时候就已经申请,进入礼阁(相当于后来的礼部)学习,礼阁的最高长官是郑泰(432-504)。
二把手是吴买(455-491),472年文帝的第一次朝廷求贤大会上脱颖而出的十大杰出者之一,和吴家皇室沾点亲戚关系。
这两个人都是极其认同吴诞的能力,并且在484年,迅速成为肖王吴诞的支持者。
除此之外,吴诞的王妃也不得了,叫徐妙,家庭背景是南阳地区的大地主,这个大地主叫徐名。
徐名有一个儿子叫徐常佳,徐常佳(453-491),在公元472年的时候参加朝廷求贤大会,被皇帝看中,并且在廷尉府任职。
也是同一年,徐常佳在一次达官显贵的宴会上认识并且邂逅了一名女子。
那女子,名叫吴清,时年十七。
次年,徐常佳去了吴清。
吴清,高云公主,其父吴欢,其母葛兰!
葛兰,背后站着的是葛家和宋家!正因为如此,当年吴欢才能有强大的支持力,登上皇位。
而葛兰也是文帝吴欢第一个妻子,太子妃。
457年葛兰难产,母子具亡,吴欢清洗洛阳,然后对于这个女儿几乎是无底线的宠溺。
甚至于下令国库和内廷,只要是高云公主想要金银珠宝,随她取!高云公主的脸就是一张上不封顶的卡!
而为什么吴清没有嫁给其他达官显贵呢?一方面是她本人不喜欢,另一方面是吴欢也不希望吴清这个强大的政治力量嫁给那些大族弟子。
之前葛兰就已经是身负宋葛两家势力了,现在在这个基础上,还有皇帝吴欢的关系人脉。
这样的人,太过于恐怖!
嫁给乡下来的徐常佳,大家都皆大欢喜。
而正是因为看中这一点,当年吴诞拒绝了皇帝吴欢给他安排的政治联姻,而是请求皇太后张毓为他定下婚约,迎娶徐家小姐。
两人是在公元479年结亲,吴诞二十岁,徐妙十六岁。
朝堂上五王对立,双方各自有着极其强大的支持者。
皇太子吴鼎,背后是景王吴秀,家族有关中周氏,清河崔氏,邺城张氏(皇太后张毓家族)。
肖王吴诞,背后是琅琊王氏以及诸多江东家族,这些人想依靠一位新的皇帝,让自己的政治地位提升。以及徐妙背后的徐家,包括强大的老牌家族,宋家和葛家。
双方的牌都很好,但并没有开始明争暗斗,而是在一种诡异的默契之中,相互对峙。
直到……公元486年……